宫鲁鸣站在训练馆边,目光跟随着场上那个不断起跳、出手的身影。篮球划过一道道弧线,应声入网或是磕框而出,但那个身影没有丝毫停顿,捡球、调整、再次出手。循环往复,如同精密运转的机器,却又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“人”的韧劲。
这个身影,正是杨舒予。
“这次的万次投篮,不是原地投。”宫鲁鸣的语气平静,却点出了与以往训练本质的不同。他解释说,过去的“万次投篮”可能更侧重于固定点位的投射肌肉记忆,但这次对杨舒予的要求,是融合了高强度移动、急停跳投、接球速射以及体能极限下的稳定性练习。“她需要在模拟比赛的强度下,在身体最疲劳的时候,依然能保持手型和命中率。这不仅仅是练技术,更是练意志力,练心脏。”
训练计划堪称严苛。每一天,杨舒予都要在完成常规战术演练和体能训练后,再加练这“移动中的万次投篮”。折返跑接球投,运球摆脱后干拔,底线穿插后的接球终结……每一个动作都力求贴近实战场景。汗水浸透衣衫,地板被脚步磨得吱呀作响,枯燥和疲惫是最大的敌人。
“练得很苦,这是实话。”宫鲁鸣并不掩饰训练的艰苦程度,“有时候看到她也快到极限了,但喘几口气,还是继续拿起球。这种对自己‘狠’的劲头,是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品质。”他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打磨,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淬炼,一种非赢不可的渴望在驱动着她。
而这股渴望的背后,关联着一个“更高的目标”。
这个目标,绝不仅仅是个人数据的提升或是联赛中的亮眼表现。宫鲁鸣将其指向更广阔的舞台。“国家队的锋线需要更强的冲击力和更稳定的外线火力。世界大赛的对抗强度,要求我们的球员必须具备在高速移动中高效得分的能力。”他表示,对杨舒予的针对性强化,正是基于对她潜力的认可和对未来国际赛场上球队需求的未雨绸缪。
“她对自己有要求,我们对她也有期待。这个期待,就是希望她能从一名优秀的球员,成长为在国际赛场上能够决定比赛走势的关键人物。”宫鲁鸣坦言,这个过程没有捷径,唯有苦练,将技术动作锤炼成本能,才能在最高水平的对抗中稳定输出。
夜幕降临,空旷的球馆里,篮球与地面、篮筐的撞击声构成单调却有力的回响。杨舒予仍在不知疲倦地奔跑、起跳、出手。每一次投篮,都是向那个“更高目标”迈出的一小步。
宫鲁鸣知道,这一万次投篮的汗水,终将不会白费。它们会凝结成赛场上电光火石间的从容与自信,化作那决定胜负的、划破寂静的清脆刷网声。目标很远,路也很苦,但前行的人,早已做好了准备。